加强听力残疾预防,促进全民听力健康 ——我会“听力发展计划”开展线上培训课
2021-08-25来源:听基会2021年8月25日是我国第五个全国残疾预防日,我会紧密围绕预防日主题“加强残疾预防,促进全民健康”,为让更多的耳鼻喉科医生能对听力残疾预防的概念及内涵有更深入的了解,“听力发展计划”系列云课堂于2021年8月24日晚19:00开启了直播课程。课程邀请到我会耳聋基因诊断与防控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袁永一教授和厦门长庚医院常务副院长、人工耳蜗中心主任卓明英教授直播授课。两位专家分别从《遗传性聋的发病、预防、干预》和《先天性聋的早期发现、干预及康复》两个议题切入,帮助从事听力医学的医护人员、关注听力残疾的社会公众、以及新婚夫妇、孕产妇、婴幼儿家长、听障群体等重点人群认识、了解相关的听力残疾预防知识,学习尽早发现、尽早干预的方法。直播课程由我会执行副秘书长甄丽霞主持,2万8千多听力医护人员、康复人员及网友参与直播课程。
我会副秘书长甄丽霞主持直播课程
我会耳聋基因诊断与防控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袁永一教授直播授课画面
厦门长庚医院常务副院长、人工耳蜗中心主任卓明英教授直播授课中
“听力发展计划-让爱同享有声世界”是我会于2021年3月启动的公益项目。项目针对耳鼻喉科医护人员开展系列培训。项目计划开展10场专业知识普及和中青年医生培训活动,预计受益医护人员1000人以上,公众传播超2万人次。同时,项目将举办耳鼻喉头颈外科学术论坛,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推动听力医学的发展。目前,项目已举办2场现场培训,2场网络直播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北京康维思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承担了项目的部分执行工作。
先天性听力障碍中2/3以上是遗传性耳聋,预防工作刻不容缓
袁永一教授介绍到,耳聋是严重高发致残性疾病,全球听力障碍人群达5亿人,在我国,听力言语残疾人群2780万,耳聋是第二大致残性疾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数据,导致耳聋病因的病因有很多种,比如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以及其他不明原因,而遗传因素是导致听力障碍的主要原因,其比例高达60%,并呈现上升趋势。需要我们充分认识并重视遗传因素导致的耳聋,做好提前预防工作,缓解并减少由于遗传因素导致的听力残疾。
从先天性听力障碍的成因分析,遗传性聋由于各种原因的基因突变导致耳部结构发育异常、代谢障碍,而先天性非遗传性聋发生在胚胎发育、围产期或分娩受损,产前病毒感染、药物中毒等,分娩期发生窒息、外伤、早产、低体重、缺氧、酸中毒等情况都有可能导致先天性的非遗传性聋的发生。
先天性听力障碍是听力障碍最大比例的成因,听力残疾预防需要从源头抓起。
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是听力残疾预防的重要内容
卓明英副院长指出,听力残疾预防重点是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听力筛查工作是“三早”方针的首要措施。2009年6月1日起《新生儿疾病筛查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64号)正式开始施行,新生儿听力筛查是卫生部规定的必行项目之一。另外一方面,下一代测序技术正不断助力提高基因诊断率。袁永一教授就目前我国人群中的致聋前两位基因的形成机制及预防工作进行了详细分析。
新生儿听筛与基筛联合筛查,可以相互补充。新生儿听力筛查不仅可以发现先天性耳聋,还可以发现迟发性语前听力损失,提出预警,实现早发现、早干预。;不仅发现耳聋,还可明确分子病因,提高早期诊断水平。我国人群有较高的耳聋基因携带率,基因筛查将发现更多的药物性耳聋易感儿童和遗传性耳聋生育高危人群,通过科学指导和干预,可有效避免耳聋发生及出生缺陷。目前,我国已经基本构建了比较完善的新生儿听力筛查及干预体系,新生儿听力筛查率从2002年的小于1%,已经大幅提高到2018年近80%。
袁永一教授和卓明英副院长均提到现有遗传性耳聋的治疗,目前,基因治疗临床尚不可用,缺乏有效的药物。而有效的治疗手段仍然是手术治疗,针对耳廓畸形耳道闭锁的耳廓再造术、耳道成型术;针对传导性耳聋的鼓室探查听骨链重建手术以及针对神经性耳聋,进行人工耳蜗植入或者验配助听器。
要做到有效预防听力残疾,需要从源头上避免听力残疾的发生,才能真正促进全民听力健康。